登录|注册
|用户中心|退出
x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业务工作 > 社会救助

发现早、识别准、救助实 主动发现 救助不落一人

发布时间:2025-05-15 来源:锡林郭勒盟民政局

  主动发现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救助模式中的“被动申请”问题,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“漏保”或“错保”现象,是从“人找政策”向“政策找人”转型的重要体现。锡林郭勒盟不断健全主动发现机制,通过“铁脚板+大数据”及时发现生活困难群众,有效织密社会救助民生保障网。

  发现早、介入早、救助早

  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、社会救助协理员、社会工作者、志愿者等基层工作力量,开展日常走访、集中摸排、上门服务等形式,及时将遇困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。

  “我已经领到了低保金,感谢你们的帮助,把我纳入低保,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!”西乌珠穆沁旗的徐某在领取到低保金的第一时间,高兴的向社会救助协理员发送微信。徐某被确诊患有膀胱癌,还有心梗和胃糜烂等疾病,高昂的医疗费用把他推向了致贫边缘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在日常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徐某的情况,核算徐某一家四口符合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条件,及时协助其办理了申请手续,使徐某一家被纳入低保边缘家庭范围,并将徐某参照“单人户”纳入低保,享受到每月790元的低保金救助。

  截至目前,通过主动发现机制发现的困难群众3208人,其中日常走访发现2034人、集中摸排发现429人、相关部门推送740人、社会救助热线5人;实施社会救助1144人,其中低保649人、特困40人、临时救助454人、专项救助1人。

  大数据、勤比对、识别准

  充分发挥部门联动、数据共享机制,民政部门按月向社会救助相关部门推送数据信息,次月社会救助相关部门向民政部门反馈救助信息,通过数据比对,因需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帮扶。利用数字民政平台,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,按照分层管理、动态监测、因需推送、结果反馈的工作流程,形成“一户(人)一条救助帮扶链”的闭环管理机制。

  正镶白旗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与司法救助的衔接机制,通过走访入户、数据比对等手段,将符合条件的受害人及时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。近日,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与检察院的数据比对中发现一名刑事案件受害者,肢体三级残疾,车祸后花费治疗费用6万余元,生活陷入困境,经过走访了解,符合低保条件,及时纳入保障范围。

  截至目前,民政部门累计推送数据信息32万条。纳入全盟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87765人,其中低保对象72596人、特困人员2617人、低保边缘人口7067人、刚性支出困难人口2549人、防返贫监测对象2936人。

  多渠道、优服务、救助实

  充分发挥社会保险、社会慈善资源、社会工作站等资源和载体,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、专业化的帮扶服务,推动服务类救助落实落细。

  乌拉盖管理区查干胡硕社区居民小张(化名)被确诊恶性淋巴肿瘤,高额的治疗费用,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,民政部门了解到情况后,及时将其纳入低保,并给予临时救助,生获得到了保障。在实施社会救助保险项目后,为小张又报销了近6000元的医疗费用,进一步缓解了生活压力。

  截至目前,通过服务类救助项目开展家居保洁服务2560次、委托购物服务218次、精神慰藉服务3次、协助康复训练6次、陪护送医服务2次、协助办理丧葬事宜1次。发挥社会组织优势,为21名患重病救助对象提供救助补贴资金4.2万元,有效缓解生活压力。